当全运的脉搏与城市的律动同频共振,一座城区的品质与担当,便在每一个细节中熠熠生辉。
“十四五”是天河区垃圾分类工作从“制度化”迈向“精细化”、从“新时尚”成为“新习惯”的关键五年。在天河,昔日零散的投放点,已升级为集智能、美观、便民于一体的智慧箱房;曾经困扰的收运难题,化为“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的全链条闭环。
迎全运盛会,塑城市新颜。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天河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和生活小区数量在全市各城区中排在首位。近年来,天河通过持续优化分类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推动全民参与,形成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的良好格局,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天河实践样本。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天河区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达88%,生活垃圾处理总量逐年递减。
全运的序幕即将拉开,一个因运动而更富活力、因分类而更具品质的天河,正交出“绿色答卷”,以优质的城市环境迎接八方来客。
科技赋能
智能箱房引领投放新体验
10月20日傍晚,中海康城小区居民曾先生走到垃圾分类投放点前,伸手点选了投影界面上的垃圾类别,对应的投放口随即无声滑开。他轻松投入垃圾,全程无需触碰箱体,体验十分“丝滑”。
“现在扔垃圾都科技感十足,不用脚踩、不碰桶盖,大家都很积极。”曾先生说。
随着十五运会临近,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附近的黄村街中海康城小区,洋溢着赛事喜庆氛围。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今年升级为天河区首批全息投影控制式投放点,获居民点赞。
康城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绚介绍:“原来使用的是脚踩开关,对老人和孩子不太友好。”
而现在,居民仅需点选投影显示的垃圾类别,相应投放口便会自动开启,既解决了传统投放方式不便的问题,也引导大家在操作中再次确认分类是否正确。一旁的电子屏还能切换显示垃圾分类知识或体育宣传内容。智能互动宣传技术让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更具“星味”。

在天河,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的好习惯。图为中海康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以中海康城小区为代表,在天河,全区全面推进封闭式箱房改造,优化提升投放环境,增强居民分类投放体验感、获得感。
改造注重功能、兼具美观,且科技范十足。在伟伦体校、珠江嘉苑等区域,升级后的智能箱房配备满溢感应、自动开启等智能功能,显著提升了投放便利性与使用体验,成为小区的一道风景线。
天河区通过“动态调整+品质提升”,持续优化生活垃圾投放环境。针对设施使用率不足及邻避问题,撤销合并低效投放点26个,在高密度社区等区域科学选址新增6个点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投放网络。为鼓励更多居民将可回收物从其他垃圾中分类出来,164个分类投放点增设大容量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长效治理
“收、运、处”构建全链管理新格局
如何通过长效治理,构建垃圾分类全链管理新格局?五年来,从“收、运、处”关键环节入手,天河系统构建起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前端精准分类、中端高效转运、后端资源化利用的多维实践,显著提升了垃圾分类工作质效。
在生活垃圾清运这一关键环节,天河区严格实行“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的精细化作业模式。目前,全区已配备31台厨余垃圾收运车、214台其他垃圾收运车,并科学设置了241条分类收运线路,从操作流程上杜绝了“混装混运”现象。
为进一步提升转运效率与清洁水平,天河完成了45座生活垃圾收集站与5座转运站的升级改造,并投入30辆小型压缩车替代传统桶装车,有效减少了作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噪声扰民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准入标准,严禁绿化垃圾、建筑垃圾等非生活垃圾进入压缩站,并组织监管队伍巡回检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天河一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了全息投影控制开关。
源头减量,推动低碳生活。在确保垃圾“分得开、运得走”的同时,天河区更将治理关口前移,以多元实践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全区持续开展废弃年花年桔分类回收及复种复栽工作,2022年至2025年累计处理废弃年花年桔1379.64吨,成功复种年桔3416棵,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为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区城管部门在五山街试点资源回收转运点建设项目,优化回收网络布局。区供销部门则创新推出“以车代库”移动收运模式,在冼村街3栋商务楼宇进行试点,并同步在猎德街多个高端小区投放智能可回收物回收箱,实行定时清运,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可回收物交售体验。
多项举措的协同发力,已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天河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持续保持高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全区生活垃圾处理总量已呈现负增长趋势,城市人居环境与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同频共振
社区唱响站桶值守六部曲
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居民生活的“好习惯”,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引导。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天河区每年发动党员参与垃圾分类超3万人次。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成立以来,志愿服务队人数超60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28万小时,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天河区通过系统构建制度体系,创新推行“站桶值守六部曲”,系统梳理并规范了站桶值守的引导流程与劝导行为,使志愿者和保洁人员在指导居民投放时有了清晰、统一的操作标准。

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以“清理杂物、清洁容器、洗净地面”为核心的专项行动,推动形成环境友好、秩序井然的投放氛围。
分层精准宣传,推动共识共为。在宣传引导方面,天河区构建起“单位—小区—个人”三层宣教体系,实现精准发力。针对垃圾分类问题突出的单位,联合属地街道“送课上门”,针对分类成效滞后的“落后小区”,组织志愿帮扶队深入一线重点攻坚;对长期未落实分类的家庭,由街道和居委会安排专人上门,进行普法宣传与现场示范。
依托常态化“日巡夜查”机制,天河区建立起“发现问题—反馈街道—督促整改”的高效处置流程。同步实施的行业管理“三抄告”制度,将学校、医院、酒店等重点场所的垃圾分类问题,同步抄送分管区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及属地街道,形成责任传导闭环,推动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全程跟踪与系统治理。
从精细管养、入户宣教的温情守护,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唱响了共建绿色家园的和谐乐章。
■ 数读
天河垃圾分类五年提质增效
——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
●2025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达88%
——分类成效持续向好
●厨余垃圾日收运量逐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日均收运量超510吨
●可回收物日回收量保持在1250吨以上
●其他垃圾日收运量从2021年的较高水平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096吨
——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优化投放网络,累计新增投放点147个,撤并低效点位265个
●投放点品质提升,星级投放点从2021年的199个持续增加
●箱房式投放点加快建设,2025年改造不少于100个
●收运体系同步升级,现有分类收运线路241条,专车245台,实现“专桶专用、专车专收”
——执法监督刚性有力
●垃圾分类执法高压态势,2021年至2024年累计立案处罚1.1万余宗
●2025年上半年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检查1.7万家次,立案处罚近2000宗
——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每年发动党员参与垃圾分类超3万人次
●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成立以来,志愿服务队人数超60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28万小时
年均开展宣传活动超千场,培训超百场
■ 生动实践
助力“无废全运”建设
一家酒店的全链条垃圾分类探索
在位于广州黄埔大道中的广州阳光酒店中,清晨,保洁员李姐推着分类垃圾车走过客房走廊,她熟练地将房间内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类,再统一送至楼层集中点。
“您好,这是垃圾分类指引,欢迎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前台员工小张在为客人办理入住时,会主动递上宣传单张。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第十二届残特奥会的官方接待酒店,阳光酒店对垃圾分类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大堂、电梯口等公共区域设置标识清晰的分类桶,客房内配备“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双桶,厨房与餐厅则细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类。
今年初,酒店垃圾收集点完成改造,四类垃圾实现分区存放、专人管理。酒店物业经理介绍:“我们从源头确保分类清晰,避免交叉污染,让运动员和来宾住得舒心、投得放心。”
分类不止于设置容器,更贯穿于收运全流程。客房保洁员在清扫时同步完成初次分拣,各楼层垃圾集中后转运至垃圾房,由专人对各部门运送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与核查。厨余垃圾由专车收运,其他垃圾交由街道环卫站统一处理。
目前,酒店日均产生厨余垃圾约10桶、其他垃圾25—30桶,可回收物由专人定期回收。这套“房间—楼层—垃圾房—外运”的闭环体系,确保了分类实效,也成为酒店绿色管理的亮点。
阳光酒店的实践,是天河区助力全运,打造品质示范标杆的缩影。全区以“办全运、提品质”为目标,对2053个投放点进行评估整治,推动103个点位进行箱房式升级改造。
同时,天河区组织志愿者深入场馆、酒店开展专项培训,完善分类收运应急预案,构建“排查—指导—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无废全运”建设。
从一家酒店的精细化管理到一个区域的系统化推进,天河区正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书写服务盛会与绿色治理协同并进的新篇章。
■ 一线声音
广州市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二保洁所所长王凤丽:
守护“城市客厅”喜迎八方来客
南方日报:如何以“办全运提品质”为目标,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用精细化的管理,全力保障十五运会的环境卫生?
王凤丽:围绕“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核心目标,我们在区城管局指导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全力做好十五运会环境卫生保障工作,着力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守护好“城市客厅”,喜迎八方来客。
在设施提升方面,区局对全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实施了品质化改造,重点覆盖居民小区、赛事场馆周边及重点区域,实现了设施功能与环境卫生水平的同步提升。在分类指引与执法保障上,积极联动多部门,对各基层单位及保洁所开展系统指导。在赛事场馆及重点路段,我们更新了包括果皮箱、垃圾房在内的环卫设施;并严格执行“分类收集容器与收运车辆标识对应统一”的收运标准,确保分类体系规范、高效运行。在社区治理方面,通过桶边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压实管理责任,提升居民分类意识。
目前,第二保洁所已投入900余名工作人员整装待发。本次全运会和残特奥会,我们主要负责天河体育中心等4个全运会场馆周边及火车东站抵离点等重点区域的保障任务,我们已按标准更新果皮箱300余组,严格落实垃圾日产日清与分类收运。
为应对赛事保障任务,我们已组建30人的应急队伍,调配百余台作业设备,并安排300多名工作人员实行“定时、定点、定责”管理,重点保障场馆周边环境。全运会开幕在即,作为基层力量,我们将全力以赴,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坚实的城市环境保障。






天河政府网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