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火种,于高校云集地迸发,激荡四十余载;产业的新芽,从技术汇涌处萌生,一派欣欣向荣。
在广州天河,有一处全省“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为形成环五山高层次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社群,催化环五山优势产业的技术变革,全省首个技术经理人专项培养计划在这里开班。
5月24日,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携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同举办2024年首期“天菁计划”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工融合方向技术经理人专场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技术转移知名专家,结合医工融合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分享,通过专业知识授课及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天河区与中山三院紧密合作,旨在探索医工融合与医疗成果的转化应用新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是时代命题,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至关重要。”天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黄凯旋表示,天河区将通过实施“天菁计划”,全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逐步构建立足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技术经理人全国协作网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州实践中勇当尖兵。
从科技到产业:赓续环五山地区的创新发展荣光
天河五山地区向来就有开创全国风气之先的传统。
上世纪80年代,来自环五山高校的一些教授、科研人员率先走出实验室,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建立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他们利用周末往返于珠三角各地民营企业,为珠三角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更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雏形。这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星期六工程师。
“我们发起‘天菁计划’,目的就是为了赓续中国最早的技术经理人环五山‘星期六工程师’创新精神。”天河区科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爱平表示,“天菁计划”通过培育技术经理人,实现产业需求端与技术供给端的无缝链接,助力天河区打造成为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及技术交易高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放眼全省,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是平均学历最高的区域。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不仅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50%双一流高校、20%国家重点实验室、30%广东省高校ESI全球顶尖学科,还包含了华南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11所科研院所以及14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这为当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近年来,市、区协同推进,要将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这片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硅谷”气质的片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过程创新生态圈。
应时代之需和现实之要,作为广东省首个技术经理人的专项培养计划,“天菁计划”-环五山技术经理人培养计划于2023年正式启动,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企业、等从业人员,开展实践实战课程培训。
此后,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设立“大湾区技术经理人之家”,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超200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举办创新协作网络技术经理人50人闭门会议,打造全国首个“五圈融合”的创新协作网络。广州市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系列政策措施,并于今年4月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
在广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天河区率先实施“天菁计划”,充分发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势,引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气之先,力促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促进“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医学到工程:强强联手推动医疗成果转化应用
“让科研人员‘有权转’‘转有得’‘转得顺’‘大胆转’,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选对人’。”黄凯旋在此次“天菁计划”开班仪式上指出。
中山三院有技术、有场景,天河区有平台、有市场,双方紧密合作共育技术经理人,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在转化过程中不仅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更在推动着社会进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表示。只有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科研成果才能持续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作为一家国家卫健委直管的综合性三甲公立医院,中山三院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截至目前,医院成功转化了21项专利,单项金额逾千万元。近年来,医院有效专利量维持在600项以上,也为医院的成果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菁计划”开班仪式上,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还与中山三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订仪式。双方将积极探索医工融合领域的跨学科创新,联合推动医工融合与医疗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造院地合作典型范例。
医工融合就是医生提出临床需求,企业工程师帮助完善设计,这是医工融合。医工融合产业作为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研究方向,如何很好地将各领域创新成果结合是其最关键要素。
技术经理人是医疗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他们不仅具备医学和工程学的跨学科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市场洞察力和商业运作能力。技术经理人收集临床需求作为医工融合的创新着力点,打造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为医生提供多学科合作、企业合作的平台,医工融合的创新才可能实现。
在公立医院这一医学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天河区通过实施“天菁计划”,让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经理人有了“用武之地”,带动一个又一个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走向临床、造福患者。
“我们深知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它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戎利民表示,期待将来有更多“科技之花”能够结出“产业之果”,推动医院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理论到实践:以“用”为导向培育技术经理人
以往的技术经理人培训,侧重于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技术经理人的职业能力。但理论培训弥补不了实践的空白,在具体的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需求与投资环境不断变化,技术经理人常常遇到实操上的“拦路虎”。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天菁计划”注重产业促进、实践实战的培训课程,并邀请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转移专家授课。同时,“天菁计划”推动学员参与真实场景对接,走进大院大所、硬科技企业挖掘需求,撮合成功的技术经理人学员,还可获项目对接后续等收益机制。
“技术经理人实际上承担着‘翻译’的功能,既要‘翻译’技术方的成果,又要‘翻译’需求方的需求。所以,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还需要有业务场景,在实际场景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宋爱平表示。
当天下午,开班仪式后,众多学员便乘车前往生物岛走访交流。众人参观考察了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IHM创新中心)。
在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干细胞培养液陈列一旁,参与培训的学员们倾听着关于干细胞发展的故事。“被称为‘万用细胞’的干细胞,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和皮肤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干细胞的研发转化故事在讲解中被娓娓道来。
“科技成果转化并不只看技术的好坏,还关联着一套企业和投资人对于技术的评判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IHM创新中心)产业促进总监张业鹏表示,当科学家面临科技转化时,会出现一种 “单向盲区”,即缺乏对于市场环境和产品商业价值的认知。
研发为源、成果为基、转化为能、实战为要。以本次培训为缩影,“天菁计划”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为技术经理人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场景。
持续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续写“星期六工程师”的故事,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参与人员普遍认为,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纷繁实践中,夯实物质技术基础责重如山;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