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动态 > 天河要闻 > 天河要闻图片

构建多元服务圈,天河区公共法律服务总量4年增长367%

发表时间:2025-07-09 16:14:50 信息来源:南方+ 浏览量: -
A+ A+ A+

  近年来,天河区紧扣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天河高端片区定位,全力构建覆盖全域、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整合资源,多元合力服务直达治理末梢

  公共法律服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河区从资源配置上“破壁”,破解服务不均化壁垒。

  统筹资源集聚优势。首创律师资源“全域统筹+精准滴灌”模式,推动中心区优质法治资源扩散、下沉,有效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法治资源均衡共享。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总量由2020年0.79万人次跃升到2024年3.69万人次,增长率高达367%。

  育强法治人才队伍,天河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全区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法治人才,组建公益律师咨询服务团、公益律师普法宣讲团、公证服务团、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四支队伍”。全覆盖配置“1法律顾问+4法律明白人+1法治阵地”,全区中小学聘任法治副校长覆盖率100%。

  活用公益服务力量,天河在全市率先实施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全区公益律师资源库,21个街道服务站律师驻点全覆盖,500余名律师参与线上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总时长超过2万小时。

  搭建平台,靶向服务提升全域治理效能

  天河区精准定位服务群体,率先打造多个特色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模式从单一化向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转变。  

  优化服务网络布局。立体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平台“纵网”与特色平台“横网”,建成1个区级服务中心、21个街道服务站、238个社区服务室,结合“12348”热线、广东法网、“粤省事”,形成“线上30秒响应、线下半小时可达”的服务圈。

  打造特色服务平台。针对“一新一外”群体及金融、高新企业需求,天河建成全省首个港澳青年支援中心、全市首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服务站、国际社区涉外服务室、城中村新业态服务站、退役军人和来穗人员专属平台以及涉外法律服务融合交流中心、产业园区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等9个特色服务站室。

  天河承办全市首场“法商融合大讲堂”,构建“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天河典范。开展惠企法律培训和新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提高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能力。依托特色服务平台,制定“企业孵化全周期法律服务10条清单”,打造服务项目150余个,成立“五所联建”涉外法律服务团队,“一站式”提供涉外公证、调解服务,配备劳动关系、交通安全等领域专业律师,精准覆盖不同群体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创新机制,驱动服务升级激发基层内生动力

  天河区创新“法治资源+基层治理”融合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融入“1+6+N”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

  实施品牌化运营,天河培育“港人服务港人” “新业态暖新服务”“龙舟文化普法”“社区公证便民直通车”“法律援助暖银龄”等特色品牌。天河南街公共法律服务站成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会区县级唯一参观点。“猎德人家”成为社区法治服务“微枢纽”,年均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实施智能化加持。开展需求动态监测,依托调解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分析研判,针对新业态领域劳务纠纷、城中村物业纠纷、预防校园欺凌等高频问题,开展“民法典进社区”“新就业群体普法”“出租屋文明守法”等精准普法活动,提升法治宣传覆盖面和针对性。

  实施协同化共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联合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将公共法律服务嵌入基层立法征询、执法监督、政策宣贯等环节,如在电动自行车管理、城中村供用电管理、旧楼加装电梯中提供法律支持,推动百姓民生实事落地。

  天河区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明显提升。近日,相关经验做法荣获2025年区直机关“天河先锋”工作创新比赛服务增效项目二等奖。未来,天河区将继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加精准化、定制化服务供给,提升平台使用率和满意度,为基层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