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靠人种地”
的农业日渐改写
AI正揭开未来农业的面纱
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3%的广东,强大的科创实力成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近年来,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人才、科技创新成果陆续灌溉进各地县域和乡村,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创收,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天河区是广州的经济第一区,农业科技是该区强项。当前,天河正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依托辖内农业科研力量,着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硅谷”示范区。在人工智能、5G、无人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越来越多智慧化农资、农机和农技在天河涌现,走向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
一起看看天河企业
“科技助农”名场面
AIoT平台、灵耕大模型
打造“会思考”的农业大脑
在广东增城的丝苗米种植基地里,各类传感器、智能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构建起看不见却全方位、实时在线的农业监测与管理网络。 由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一个个AI智慧摄像头被设置在稻田之中,镜头实时高清采集农作物生长图像,传输至农语云平台上,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识别水稻常见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准确率高达95%以上。 以往对农作物病害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耗时费力。有了这个应用,原来要多人多天完成的巡查工作,现在只需几个小时,而且能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指导农户精准用药,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AI智慧摄像头应用广泛:既可赋能湛江正大猪场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猪只的生长状况、健康体征,也可以在珠海白蕉海鲈养殖中智能调控增氧机运行,还可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做全方位检测,构筑安全防线。 “如今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在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养殖设备中,物联网形成监测与管理网络,借助传感器实时收集各类数据,再通过 AI 算法精准计算,实现自动、精准的各类农业作业,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体现。”健坤公司总经理谢秋波说。 健坤公司是扎根天河的农业科技企业、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立25年来,已成为国内数字农业领先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商,以“数云端”协同技术架构,深入推动农业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公司的AIoT应用覆盖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搭建和运营、农业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农业软件及APP开发、植物工厂建设及软硬件集成服务、采供销数字化等板块,还研发出了农语云AIoT平台、灵耕大模型等产品,打造会思考的农业 “AI大脑”,农业智慧化更加触手可及。 无人机1分钟播种1亩地 给农田精准“下处方” 日前,在广州市黄埔区莲塘村的农田上,极飞科技研发的新一代农业无人机以最高13.8米/秒的速度进行播撒,一分钟就可以播种一亩地。原本近百亩地10个人需要6—10天完成作业,农业无人机只需1天。 极飞科技是天河的本土企业。成立18年来,已研发出多款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具备喷洒、播撒、运输、航测等功能,推动无人机与AI技术、海量数据深度融合,让其越来越“懂农事、懂作物、懂飞手”。 比如农业场景的AI化建模。农业无人机端搭载的摄像头进行农田航测,机载系统自动完成图像拼接。系统将多年来收集到的田间障碍物图像和信息,投入AI训练、调教和优化。农业无人机经过前期持续的机器学习与机载端算力支持,实时构建环境感知,自动识别复杂地形,贴合地势起伏进行全自主作业。 农田地图能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精准的地块边界、障碍物位置等信息,AI处方图技术则可分析农田问题。使用遥感无人机巡田,巡田数据自动传到系统,内置的农业AI分析杂草发生区域和杂草种类,生成除草作业处方图。系统直接将作业任务发布给农业无人机,在农田里对有草区域喷洒除草剂。“点防点治”下,不但防治及时,而且防治的面积小,大幅降低施药量和成本。 “真正改变行业的不是炫酷的算法,而是对细分场景的专注和敬畏。” 极飞科技公关经理妥红艳总结称,极飞的真正壁垒在于“场景理解深度、模型进化机制、数据闭环生态”的三位一体能力,与同行始终保持3-5个算法版本的代际优势。 据介绍,极飞科技在飞行控制算法、工业设计、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等领域保持自主研发实力。除了无人机,产品还覆盖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智能水肥管理系统等,形成一套全自主、高效率、可持续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走进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的智慧农业科技推至全世界。 1000架“网约农机”在线接单 农业合作社“全链上云” 在赣南的柑橘种植产区,种植户只用在飞快农服APP上下单“网约农机”服务,便有专业飞手带上数字农机上门服务,百亩丘陵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半天告捷。 飞快农服是国内首家以“滴滴打药”模式共享农机的服务平台,专注柑橘果树的无人机飞防植保服务。这样“一键触达”的农机服务出自大气候集团,并在广东韶关、梅州,广西武鸣及全国多个县域地区投入使用。 农业场景非常复杂,无人机提供的播种、植保等作业服务更需要因地制宜。飞快农服深入柑橘、猕猴桃等产区,累积了大量种植、气候、防治等方面的一手数据,构建了果树生长阶段、药液科学配比、区域气候特征、飞行参数标准的四大智能决策维度,研发了农产品溯源方法、移动终端和服务器等多项技术专利,为农户提供全周期的智慧解决方案。 依托不断的科技创新,大气候的农业数字服务已延伸至育种标准化到品牌数字化的全产业链,不仅要实现“慧种地”,还要解决长期以来“种地不赚钱”的问题。对此,大气候自主研发了物联网硬件和农业SaaS系统,构建了“大气农场”机构,以数字合作社连锁加盟模式。 该合作社将公司的技术优势与农户资源相结合,依托数字化工具重构“产供销”链条,实现标准化种植、智能管理和数字营销,并通过溢价分红机制助力农户增收,将分散种植转变为集约化品牌经营。 助力云浮市郁南县种植无核黄皮的农户增产20%,与澳大利亚Molloon Investments达成战略合作,开展农产品溯源、牧场监管、草种种植、土壤修复等服务……这样的项目成果密集地分布在大气候六年多的发展历程中。 目前,大气候以数字化服务农民85万人,实现了超1000个全国中大型农产品渠道的订单智能分发;自营品牌10个、联合运营品牌150个,扫码溯源服务消费者超1.5亿人次。 科企成养鱼“军师”、鱼塘“管家” 助力万千中小农企数字化转型 当传统养殖经验遇上物联网,一场渔业生产的数字化变革在虾塘上演。 传统渔业养殖中,养殖户会通过使用“虾罾”吸引虾群吃食,以此检测虾群的健康状况。这需要养殖户每日多次重复投罾、提罾作业,强度很大。且判断虾苗生长是否健康依赖于养殖户口口相传的经验,无法形成容易流转的生产资料。 作为2006年诞生于天河区的“老牌”科技企业,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球领先的AIoT开发云平台。为解决上述痛点,机智云开发了AI虾罾监测装置和平台, AI视觉系统可实时解析虾群的进食、生长参数,联动智能投喂系统实现精准饲喂,养殖户从手机端就能完成全流程操作。 此外,智能水质监测设备消除水质波动预警滞后痛点、黑光臻全彩摄像头穿透鱼塘深夜监控盲区、极光盒子打通门店管理数字化“最后一公里”……机智云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开发了一系列智能产品,逐个击破渔业养殖中的痛点,建立了一整套渔军师AIoT水产养殖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养殖户的养鱼“军师”、鱼塘“管家”。 “我们观察到中小农企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他们既渴望技术升级,但也受制于资金门槛,而我们一直努力在打造‘小快轻准’的通用型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功能模块,有效实现了供需对接。” 机智云执行总裁邢雁表示。 目前,该平台拥有超5万用户,连接8万余台设备,为中小型鱼塘养殖户降本增效、全面实现数字化养殖提供助力,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添砖加瓦。机智云的服务广泛覆盖家居家电、能源电力、纺织印染、智慧农业等多个细分行业,累计服务国家电网、致景科技等超过2万家制造企业和37万名物联网开发者。 AI农业看天河 农科“硅谷”点燃科创引擎 作为创新强区、城市客厅和经济大区,天河区是广州市重要的农业科技支撑区。 目前,天河已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其中含国家级4家、省级18家,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汲取了当地的政策、金融、创新资源等养分。 天河区汇聚了丰富的农业科研资源,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天河区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全国首支以“现代智慧农业”为主题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天知1号”在天河区成功发行。这些金融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还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近年来,天河区还实施科技创新补贴、税收优惠、产学研协同机制及“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天河英才计划”等。一系列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举措,对农科企业的发展与农科“硅谷”的打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点燃科创引擎,天河正逐渐揭开未来农业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