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毕节要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5周年和毕节试验区建立35周年到来之际,本平台从今日起,开设“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专栏,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人民的特殊关怀,对毕节发展的肯定鼓励,对毕节工作的科学指引;充分展示毕节抢抓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重大机遇、发挥统一战线帮扶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制定出台“1+6+1”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战略行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生动实践,鼓励全市干部群众坚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毕节新篇章。
七星关区普宜镇摆盖村蔬菜大棚
粮食稳,天下安。毕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地无三里平”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毕节市在加大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在保证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前提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在田间地头建起了一座座果蔬大棚,大幅度增加了土地的产出;为保证这些新鲜果蔬卖上好价钱,各地还建起了冷藏保鲜设施,让这些带着高原气息的瓜果畅销省内外,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畅通田畴血脉强基础
初夏,地处金沙县清池镇普安村的一片片早熟玉米已经抽穗,南瓜、茄子、辣椒等早熟蔬菜已经上市。而田垄间被硬化了的沟渠、地埂、机耕道分明可见,“田网、水网、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呈体系化分布。去年,普安村近1300亩土地被纳入高标农田整治项目后,通过增施有机肥、建设排灌沟渠、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袁依龙介绍:“目前只剩一些扫尾工作了,经过治理后的土地平整多了。”
在七星关区水箐镇黄连村和流水村,由于地势较低,周边又没有合适的排水沟渠,往年每当雨季来临,河水上涨就会淹没周边大面积农作物,给当地老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去年,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将这两个村的5100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通过建设排灌沟渠、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彻底改变了当地的耕作环境,受到了群众的称赞。“修了沟渠以后,水就有了去处,我们的庄稼不再被水淹了,大家都感到很满意。”看着修起来的蜿蜒曲折的排水沟,黄连村村民吴传华高兴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最主要的抓手,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近年来,毕节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刺梨种植基地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8万亩,实际建成高标准农田151万亩,任务完成率111%,其中完成高效节水灌溉21.8万亩。仅在金沙县,就实施了40.5万亩,每年新增粮食产量2000万公斤,新增油料产量400万公斤,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引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编制了《毕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区域相结合,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组织县(市、区)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群众代表对设计方案进行“六方会审”,实现合法性、科学性、适用性统一,确保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农民实际需求、满足国家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确保项目稳步实施——
七星关区朱昌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坚持多元投入提标准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新增耕地指标、旱改水指标和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撬动金融机构贷款、政府发行债券、社会资本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至2022年,全市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共计6.66亿元。
其中,威宁自治县国有平台公司自筹2300万元,织金县整合中央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000万元,黔西市、大方县和金沙县用项目收益撬动银行贷款6亿元投入项目建设。
坚持严格监管保质量
严格把好设计源头关、实施监督关、验收考核关,着力推进“耕地宜机化、灌溉排水、地力提升”三大核心工程,建立“统筹领导、调度推进、要素保障、成效评价”等工作机制,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逐步实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电保障、有配套、宜机化、高效益,全面提升耕地产出水平。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明确具体建设任务、用工环节、就业岗位数量等内容;项目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以专项条款约定优先雇用项目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务工岗位,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据统计,全市通过以工代赈方式累计向项目区群众发放劳务报酬6500万元,带动效果明显。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为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今年3月12日,市农业农村局在金沙县茶园镇召开全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暨滞后县区约谈会,督促各县(市、区)全力以赴推进2023年建设任务,总结经验,苦干实干,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建成4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大棚种植:为让田地增产增效添动力
近期,金沙县岩孔街道东光社区1188个智能大棚内一片生机勃勃,绿油油的辣椒秧苗长势良好。这是当地引进的企业——广州黔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大棚蔬菜,工作人员在大棚里种植螺丝椒和彩椒,利用手机软件就可以调控棚内温度,通过滴灌设备完成水肥一体智能浇灌,保证蔬菜健康生长。据了解,这些智能大棚里种植的辣椒较露天辣椒要早一个月上市。
该公司金沙种植片区负责人张海雷说:“岩孔街道的海拔和气候都比较适合辣椒种植,而且这里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我们采用大棚来种植,不仅可以防病虫害,还能通过温度控制缩短辣椒的生长周期。”
在总投资3.5亿元的织金县马场镇大陌农业综合产业基地,目前建设有标准蔬菜大棚1055栋、1万平方米育苗中心2个。
织金县马场镇大陌村农业产业示范园
为了保证蔬菜种植大棚的稳健发展,基地对涉地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形式,对已流转的950亩土地按年均保底每亩700元的标准分红,每5年按10%比例递增;同时,按1个蔬菜大棚覆盖1户已脱贫群众且每棚每年不低于1800元保底分红的方式,对已建成的1055栋大棚全部确权给已脱贫群众,由公司按照每年每个大棚100元的标准支付给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
近年来,七星关区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在“大棚产业”上做文章,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产业,借助“大棚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该区小吉场镇德胜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外出务工回乡的周占亚和友人合作,在村里租了400余个大棚,发展蔬菜产业,种植了豌豆尖、油菜、辣椒、小葱等作物,销往重庆、成都、绵阳等地。
据了解,目前小吉场镇共有大棚1525个,覆盖了梨子、德胜、吉兴等村。“我们将持续发展好大棚、蚕桑、水产养殖等现有产业,推进高粱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促进群众增收。”小吉场镇副镇长吴传剑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毕节市建有大棚50200多个,其中用于育苗的大棚就有3267个。这些大棚不仅增加了田地的产出,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而且错季节的果蔬种植,丰富了市内外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冷藏保鲜设施:为产品“驻颜”保鲜增效益
位于织金县猫场镇川硐村的鸿运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猕猴桃基地种植有猕猴桃2000余亩,年产猕猴桃200吨,产值约200万元。但由于猕猴桃主要在10月集中成熟上市,短时间市场不能消化,销售价格较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猕猴桃损失率较高、商品化率较低。
2020年,合作社建成规模150立方米的高温冷库投入使用后,有效延长猕猴桃储存时间近3个月,近百吨猕猴桃避免了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烂果。
在赫章县双坪镇河泉社区香菇生产基地的冷库里,一排排装满香菇的塑料筐整齐地堆放着。在冷库的“保护”下,这些香菇的品相和刚刚摘下来时相差无几。该社区副主任王朝恩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冷库,采摘下来的香菇几个小时就蔫了。有了冷库,就不用担心因为储放时间长、卖相不好找不到市场。”
赫章县海雀村魔芋种植基地
在金沙县,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旺家欢”“老太爷”等农产品电商物流为龙头企业,以宏星物流园为基地,全县有48家涉农经营主体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5.13万立方米,储藏量约2.9万吨,冷链运输车辆保有量51辆。金沙旺家欢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波说:“我们通过订单农业,利用大数据链接产销两端,实现合作基地标准化、订单式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滞销风险,保障农户收益;从种植养殖环节严格管理投入,从源头端保障食品安全供应;公司还投入33辆冷链车,全程冷链配送,保证食材新鲜送达县内各学校、机关食堂、餐馆等。”
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毕节各县(市、区)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滞后,果蔬的存储损耗率较高,只能在应季时销售,价格和效益都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20年以来,全市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截至2022年,毕节市共获批复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138个,规模14.3万立方米,储藏量2.97万吨,现已完成项目建设。全市共获补助资金7253万元。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有效提升我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强农产品错峰销售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及损耗,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