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
广州“软件第一区”天河区
提出打造
“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业先导区”的新目标
成为广州软件业以数字化开新篇的缩影
三十年前,广州是中国软件产业最早的试验田。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转型引擎。立足湾区、面向全球,广州“硅谷”如何迎接数字新浪潮?专家、企业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广州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具有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良好基础。2019年,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产业增速达到18.8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发展增速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位居首位,充分体现了广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厚的发展潜力。
当前全市基本形成“双核(天河软件园、黄埔软件名城示范区)、两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多点(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园、越秀黄花岗科技园、荔湾电子商务园区等)”的软件产业布局,培育出了网易、酷狗、佳都等知名软件企业,创造了千亿级产值。
数字化时代到来后,广州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要持续“走在前列”,重点需要解决好行业面临的多种应用问题。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应用端的投入,才可以发挥既有的产业基础优势。着眼当前,广州的产业基础优势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广州市网络游戏行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2019年广州网络游戏产业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中小游戏企业超过2000家,尤其得益于网易游戏的人才溢出效应,围绕天河区科韵路附近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型游戏企业,拥有游戏研发—运营—推广的成熟的产业链条,拥有网易、多益、三七互娱等一批研发实力强劲的原创游戏开发企业。
其次,广州细分领域企业迎来快速增长,涌现出一批行业“单打冠军”。2019年,随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转型升级需求的快速提升,广州深耕本地政务、通信、家具、汽车、能源、数控等细分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迎来快速增长。例如,极点三维等家居定制软件企业,迅速抢占国内家具定制市场;南方电网数字研究院是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明珞汽车研制的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已在南非、北美等地投入使用。
此外,广州市人工智能、5G等技术加速落地,短板快速补齐。为补齐广州在新兴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广州不断加大新兴技术基础投入力度,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等产业载体,建成20246个5G基站,培育130余项5G+示范应用,推动“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海尔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中心、百度阿波罗智能汽车生态基地、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开放平台、京东供应链科技总部等新兴技术研发中心落地。
长期以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时至今日,广州“硅谷”烽火已经熊熊燃烧了三十余年。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从早期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辅助工具,发展到今天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大脑。对于广州而言,由信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万物互联”“数字基建”正在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接下来的产业发展举措,应当包括至少四个层次的内容。
今年4月20日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新基建”的范围,其中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范围,国家预计直接投资规模5万亿元,拉动投资超过10万亿元。鉴于新基建大都是成长中新技术,技术路线和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强,投资风险较大,广州的产业抓住这一政策东风,较稳妥的发展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医疗、交通、工业、通信等行业信息化优势,推动新基建项目与行业应用企业的融合对接。
目前,广州全市各个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在家具、汽车、交通、能源、政务、数控、通信、游戏等细分领域已经培养出中望龙腾、广州数控、超讯通信、海格通信、极点三维、数字广东、智光电气、趣丸网络等一批优秀的行业应用品牌软件企业,拥有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落地,能更好地提升广州企业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含量。未来广州在服装定制、医药信息化、航空、电子、新零售、在线教育、智能建筑等细分行业中,有望出现更多基于行业应用的本地优秀软件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紧跟全球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发展趋势,广州不妨通过举办技术交流研讨、市场对接、技术培训讲座等活动,积极推动新兴技术与通信、医疗、教育、政务、智能制造等行业应用领域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新兴技术提升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帮助新兴技术快速落地。
具体而言,广州可以帮助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研发项目、科技金融、办公场地、人才落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互联网企业通过原创经典IP进行长线运营,只有打通影视、动漫、音乐及相关衍生品市场,才能获得更好的收入回报和口碑反馈。而这些都建立在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之上。因此广州应当从顶层设计、中层管理、底层执行等维度上,进一步加强网络版权领域的规制建设,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行业性自律,为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月,《广州市天河区软件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正式印发,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先导区的目标。从天河软件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出发,规划提出,面对短板、机遇和挑战,关键在于把握产业垂直化发展、生态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普惠性与精准性结合的要素供给体系,推动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共生共赢的雨林式产业生态。
天河是中国软件产业的先行区和试验田。1989年天河科技街落成开业,在PC时代成为华南最具人气的电脑城,成为丁磊、雷军、张小龙等中国互联网大咖创业发祥地,网易、金山、微信等创造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企业在天河诞生。
1998年我到中山大学求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生活近20年,亲历、见证了天河软件产业的兴起和辉煌,也对天河软件产业未来发展满怀信心和期待。
上世纪90年代末,“北有中关村,南有五山科技街”的说法已广为流传。1999年天河软件园挂牌成立,同年入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入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天河相继获得“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10余个国家级授牌。
时至今日,天河牢牢占据广州软件业第一区地位,也是全国软件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软件企业1350家,实现业务收入2083亿元,均占广州市半壁江山。“天河软件”成为优质产品和服务品牌,“TOC”端渗透衣、食、住、行、游、乐、购方方面面,“TOB”端服务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5G商用推广,软件产业正步入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新时期。“软件定义”作为信息革命的标志和特征,呈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智慧社会加速演进。新时代、新起点,面向软件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天河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抢占发展先机。数字经济将成广州“硅谷”下一站。
未来,天河软件业主攻方向得以明确。天河软件产业积淀深厚、体系完整,但也必须审时度势做好取舍,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发力。行业应用、数字文创是天河软件优势领域,包括地理信息、游戏动漫、在线音(视)频等细分领域,重点是升级发展。大数据与区块链、人工智能、5G应用软件属于新兴动能,天河在若干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下一步重点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底层研发平台短板,推广示范应用,抢占发展先机。
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依据天河软件产业现有历史方位,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天河将谋划打造“一谷一区一策源地”软件产业空间布局。一谷即广州软件谷,是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核心集聚地”,致力于高端、前沿与信创领域创新引领,成为集聚高端软件产业新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区是指软件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区,由天河中央商务区和广州国际金融城组成,将重点推动软件业在金融、能源、教育、地理信息等领域应用示范,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策源地是指五山-石牌高教片区,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软件技术和人才策源地、输出地。
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上,我们将综合实施“强企”“硬核”“壮链”“扩容”“优智”“培土”六大行动,强化产业链整合延伸和产业生态融合创新。着眼“补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着眼“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做强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促进产业龙头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着眼“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行业认证、融资服务、品牌推广等多元化服务。
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是天河软件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谋划天河软件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产城融合,保持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要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的原则,合理配置居住、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近期,为了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京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华信息”)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在公司首席科学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部《领域知识工程学》理论教材的编写。
该教材将作为“新工科”进入大学课堂,京华信息通过实训的方式与高校共建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的全程数字化系统,并导入产业化项目,给企业带来优秀的技术资源,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就业发展前景。
类似这样产学研合作的故事,在广州信息软件业曾多次上演。产学研正在从以往的“紧密结合”向现在的“深度融合”跨越。这正是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软件信息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实现?
从广州的产业实践看,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仍需破除较多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领军企业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编撰教材、搭设实验室、互派科技人员、合作攻关课题、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培育符合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在软件信息领域,早期的“产学研”是五山科技街附近高校的教师带领一批学生,通过研究计算机软件或售卖海外高端产品进行创业,他们是最早的创客。后来,市场竞争加剧和高校成果的加速转化,使得天河区科韵路附近聚集了一批有梦想的“制造者”。
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绩效已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高校作为科技研发的主阵地,其作用尤为独特——既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来源,又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高校研究的新科技,只有在市场的考验下,才能见其应用成色。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将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广州分布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具有较强学科基础的高校,可谓是华南地区的科教重镇。如何利用好这些高等教育资源,是软件信息产业一直在考虑的内容。
据行业经验看,从高校到企业,学生要经历不小的角色转型。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到企业,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培养资源,才能使之成为行业内真正需要的专才与通才。这一过程短则数月,长则几年。
历经多年实践,大学作为传授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等教育场所,应成为一个辅助学生提前体验和完成社会化转变、实现自身蝶化的孵化器。在学生深刻认知和把握未来信息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前提下,大学旨在“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领域知识工程能力:站在众多专业知识外部去发现、识别、集成和利用与具体目标和任务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工程问题的能力。
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大学定位上的转变,也注定会带来有别于传统大学教育中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教学形式的改变。这一过程少不了企业、行业、产业等社会更多要素的参与。
以京华信息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数字科学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旨在借助企业市场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致力于实现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的相关基础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以数字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为核心,积极推进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融合。
数字科学实验室将整合各界资源,发挥各方优势,组成科研联合体,探索数字科学系统领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数字化技术系统方面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将打造为科学发展和大数据人才培养高地。同时,实验室采用会员制,建立实验室发展基金,助力企业和学校项目合作,敞开大门、协同发展。
不只是京华信息,长久以来,广州软件信息业一直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目前,广州的软件信息业企业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还有诸多大型行业客户开展联合研究工作。业内现已成立了各类“产学研用”结合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用联合的创新体系。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新时代产学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产学研与信息技术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创新空间与生态环境,突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使得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进而又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领域知识工程的加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还同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新科技与复合型人才两方面,支撑企业的前端研发与市场开拓工作。
中国数字经济的大幕已经拉开,产学研协同深化发展的潮流已经到来。依托广州、广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产业优势,深化高校与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不断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必将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新动能,为数字中国的建设赋能。
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席卷全球,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为各产业和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制造特殊契机,为市场生态长期变革埋下深刻伏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成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的关键引擎。
1998年,北明软件在广州天河区成立,从一个小微企业发展到上市公司,如今已有22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宗旨,一直以来时代在变化,企业也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场景之中。
现在回头看看,1998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来说,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非常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诞生,互联网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也经历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现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再次推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速数字时代的到来,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十年前的广州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互联网创业高地。从五山科技街到天河科技园,这里逐步聚集了广州最早的IT业。如今“互联网+”战略正在广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广州曾引领消费互联网发展浪潮,而今又迎来引领产业互联网浪潮的发展机遇。
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制造中心,也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新基建”政策的提出,大量传统的制造业面临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国家及企业经济提供新的数字动力。
依托于制度创新、城市共融、产业协同和技术创新等多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也体现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战略。这里有支撑制造业上下游联动的“世界工厂”,也有链接全球的采购中心;有百年传统企业“巨无霸”,也有在原创、首创能力上成绩突出的非上市公司。
抓住大趋势,趋势之浪就会推着你走。探索智慧湾区建设,需要大幅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准和社会管理能力,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探索大数据赋能,才能推动湾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互联网行业又迎来了新的浪潮。北明软件自成立以来一直扎根于广州天河,发展软件数字信息产业。在新的机遇下,北明软件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力大湾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湾区经济发展。
疫情推动了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将成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腾飞的强力引擎。在良好的政策、营商环境带领下,北明将继续扎根布局广州。目前,北明软件“城市智脑”为城市级的创新应用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架构,我们将致力于智慧湾区建设,实现湾区间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打造湾区工业互联网基地总部,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持续动力。
我们相信,由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全球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孕育而出的中国数字经济,正在且仍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
即便在疫情肆虐最严重的今年第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然保持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态势,实现了增加值同比增长12.5%的亮眼成绩。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4月,广州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比一季度提升4.1个百分点。
不难理解,疫情使得线下交往受阻,线上工作、娱乐等需求被放大。因而疫情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不仅没有萎靡,而且能够逆势增长,发挥了对冲疫情的重要支撑作用。
疫情时期的情况毕竟是短暂、非常态的。着眼长远,既有的软件与信息相关产业基础,给了广州经济疫后复苏的强势驱动力;搭乘“新基建”等政策的风口,广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未来将开辟出“四新”经济的产业新赛道,成为广州经济社会腾飞的助推利器。
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等等。这些均有赖于广州本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深度参与。
年初以来,广州就在大力落实数字经济“22条”,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全省首批5G产业园,打造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等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广州的“稳增长”政策正是基于“软件信息+”构建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
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助力下,包括丰富5G+、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互联网+”消费模式,推进无人零售、智能超市等商贸流通的数字化转型……均可顺理成章地开展、落地。
2020年,从中央到地方,维持国民经济运转稳定的政策发力点,少不了新老基建投资并举。其中,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广州的电子信息、通讯科技、测绘导航等行业企业,早已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翘首以盼。
此外,广州也在加大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同样离不开软件的驱动和信息技术的助力。例如,机器换人、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等。千年羊城的生产、消费,如今正在插上信息产业的翅膀,跨越行政疆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