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解读:关于《广州市天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解读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部门:
现将《广州市天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欧宝娱乐官网
2022年12月21日
广州市天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粤府〔2021〕80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穗府〔2022〕5号)等文件精神,立足天河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天河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建设世界级中央活力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天河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实力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人性化、标准化、高效化、多元化、融合化、智慧化发展,全民健身成为天河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新增区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建设体育公园1个,实现街道公共全民健身场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m2,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不低于0.9块,“10分钟健身圈”内涵进一步丰富,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3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5名。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绿色高效的全民健身设施。
1.优化全民健身设施总体布局。打造“多园—体育公园、多道—健身步道、多点—全民健身点”体育场地设施总体布局。聚焦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在摸实天河区现有全民健身设施的底数短板基础上,动态调整可用于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空间资源和可复合利用场地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商务楼宇、水域等空间资源,合理建设社区健身中心、健身苑、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加大足球场建设力度,提高人均足球场地比例,多维度拓宽10分钟体育生活圈。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眼洞森林公园、天河公园等生态资源,建设以户外休闲为特色的步道;利用串联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的公园绿带,建设一批精品休闲绿色健身步道;利用猎德涌、车陂涌、沙河涌、深涌、棠下涌等滨水资源,建设生态休闲碧道,到2025年各类健身步道达200公里以上。
2.加快拓展复合型健身活动空间。增加复合型健身设施场地供给,新建1个特色鲜明、功能多元、与天河区形象和区位环境相匹配的区级全民健身中心。支持在街道、社区、园区厂房、楼宇屋顶、地下空间、高架桥下等空间建设共享球场、百姓健身房等灵活便捷的场地设施,对有条件的社区空地推广改建组合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加强社区儿童及青少年适用的户外健身游乐设施建设,适当增配老年人专用健身器材。加强“都市运动中心”建设,拓展“商场+体育”建设模式,以正佳广场、天河城、优托邦等大型商场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增设时尚型、新兴科技健身设施,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示范综合体。
3.提升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效率。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租赁、共建等方式建设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方式建设运营社区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推动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向社会规范有序开放。落实《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强全民健身设施更新、维修与日常管理,确保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
(二)开展优质乐享的全民健身活动。
4.丰富精品赛事活动体系。拓展全民健身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市民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放宽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支持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突显“一区一品”,全力打造国际垂直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提升赛事活动特色和影响力,提升市民的参与度、踊跃度、获得感。积极引进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品牌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办赛水平和影响力。配合市政府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持续做好广州马拉松、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等赛事活动保障工作。
5.培育区域特色活动项目。以“一街一品”为引领,支持各街道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使特色健身活动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依托天河自然资源,大力培育越野赛、龙舟、龙狮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赛事活动。根据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外籍人士等人群特征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承办广州“户外运动节”、“市长杯”等市级群众体育赛事,举办垂钓、徒步、登山、拔河等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比赛,基本实现人人享有高品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标。
6.鼓励发展新型体育活动。积极探索跨区域全民健身活动。结合白领人群特色,创新推广“夜运动”活动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创办“天河智慧运动会”,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
(三)培育活力活跃的全民健身组织。
7.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完善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天河区体育联合会(总会)的管理指导作用,以联合会为抓手,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建立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鼓励区体育联合会、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积极承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任务。
8.激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优化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支持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重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业人士、体育学者和健身骨干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中的“粘合剂”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健身专业指导等方面的“催化剂”作用,积极承接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技能培训、健身健康知识普及、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公益服务,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积极推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9.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依法履行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重点关注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培训机构等领域,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机制。每年开展一次体育社会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增强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建立天河区体育社会组织信用管理体系,将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的评分依据。
(四)构建惠民利民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10.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2.5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教练、运动“达人”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向应用型、专业化发展。
11.落实市民体质常态化监测。到2025年,天河区居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率先探索幼儿体质监测、管理、评价一体化模式,推动区、街国民体质监测站融合建设,为全体市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参与国民体质测试人员100%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12.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服务。联合体育院校、科研院所、体育社会组织等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和要求下,积极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健康促进、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等健身常识培训,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的能力。关注特殊人群,加强对残疾人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广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
(五)形成融合创新的全民健身运行方式。
13.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由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评定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制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优良率稳步提高。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持续开展体育冬夏令营等青少年品牌体育活动。
14.深入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辖内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广州体育学院、医疗机构等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针对中老年人、运动爱好者、慢性病患者、白领、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体质健康指导,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新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服务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为老年人提供器械练习、运动知识讲座、体质测试及评估一站式服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开办运动康复机构。
15.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融合。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依托天河区生态资源,鼓励广大市民走向户外、强健体魄,促进实物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稳步增长。发挥天河路商圈的聚集效应,促进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
(六)探索高效运行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
16.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健身技能培训、健身知识讲座、小型赛事活动组织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进社区、进企业、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培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率先探索“体育部门—体育院校—社区街道”联动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运行体系,有序推进覆盖各个街道、社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配送工作。
17.加强体育类培训行业监督管理。贯彻上级部门颁布的体育类培训行为规范,按省、市有关规定对体育类培训行业进行监管,促进体育培训市场专业、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文件要求,逐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机构管理,建立体育类培训机构进校园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准入标准,指导学校开展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培训,深化体教融合。
18.推进全民健身领域管办分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全民健身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全民健身宏观管理。梳理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抓好全民健身有关规划计划制定,切实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市民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民健身协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全民健身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用地等要素保障,将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实施情况纳入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二)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全民健身。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要求,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投入全民健身事业。
(三)落实安全保障。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体规字〔2021〕3号)等文件精神,形成联防联控、共保安全的良好局面。加强对区级体育赛事活动的全过程监管,细化医疗救护、疫情防控、安全防范、应急救援等安全措施。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建立健全举办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工作要求和熔断工作机制。强化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落实消防、应急疏散、产品质量等安全标准。
(四)加强宣传引导。
广泛宣传天河区全民健身设施利民、全民健身活动便民、全民健身服务惠民的各项举措,强化全民健身促进天河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全社会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认同感。加大全民健身知识宣传的力度,帮助市民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良好氛围。弘扬体育文化,做好体育故事宣传工作,倡导健康、阳光、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正能量的全民健身氛围。